所有栏目 | 云社区 美国云服务器[国内云主机商]
你的位置:首页 > 云社区 » 正文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发布时间:2020-04-15 16:44:03

资讯分类:八阵图  阵法  困住  三国  八阵图  阵形  石头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诸葛亮的“八阵图”

诸葛亮在长江边用石头摆的“八阵图”,其实就是几堆烂石头,可居然把吴国的大将陆逊给诓进去了,让其几乎绝望。如果没有黄承彦的帮助,说不定陆逊的小命就真的玩完了。这个八阵图就真的那么神,真有那么厉害?

据说有人照方抓药,复原了八阵图,一般人进去还就是走不出来了。特别当你心情紧张时,你越是着急,越是出不来。为什么?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上的不安,往往容易造成意识上的混乱。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个用石头摆布成的八阵图。首先,诸葛亮选择布阵的位置很有特点,安排在了长江边。试想一下,波涛汹涌的江水击打着岸边的悬崖峭壁,发出的呼啸声至少对耳膜造成一定冲击。朝朝暮暮的大江雾气时散时聚,让你的视觉难免有不知所措的感觉。还有潮汐,浪涛的效果,那是乱石堆云,惊涛裂岸。这种视觉听觉上的冲击与震撼,即使没有石头阵也会让你毛骨悚然。这里面有声学、力学、心理学,就像人在夜晚进了荒郊野外的坟地,看到了鬼火,心中一惊,腿肚子发软,那十有八九要迷路,不到大明走不出坟场的道理一样。

对于八阵图,有关典籍说得很多了,有人说来自《孙子兵法》,有人说来自世外高人的点化,事实上,还就是诸葛亮自个琢磨的小发明。

当然,也不排除他受了孙子等前辈兵法的启示,还有老师庞德公等人的指点。

一般说来,所谓“阵”,是指古时两军交战时所部署的一种行列形态。阵形部署比较复杂,目的无非是为了迷惑对方,让对方摸不着头脑。所谓阵形,有的是为了防御,有的则是为了进攻,指挥员要根据敌情、地形、气候的变化来“排兵布阵”,也就是兵书中所提到的“阵法”。
“图”是规模的意思,阵图便是经过演练,取得基本成效的阵形部署方式和方法。诸葛亮所设计的八阵图,大约是八种阵形组成的综合阵法。汉朝的大儒郑玄曾在著述中谈到,孙武有八阵之设计,即根据现有资料所载的“方、圆、杜、牝、衡、罘置、轮、雁行”。而孙膑的兵法中,也有“八阵、十阵”的篇目,据说,只有“知八阵之机,才是王者之将”。
西晋李兴在注解诸葛亮的八阵图时指出:“推子八阵,不在孙武。”说诸葛亮八阵图的设计,多出于自己的独创。
诸葛亮本人也曾讲过:“八阵即成,自今行师,应不复败矣!”可以想象,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于八阵图的设计研究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他认为,这个八阵图研究成功,他就可以稳操胜券。因而,他宁肯中途辍学,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来研究这个八阵图。

这个八阵图没有被诸葛亮带到棺材里去,以后的很多军事家对八阵图感兴趣,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司马昭灭蜀后,曾令陈勰“学武侯图阵、用兵倚伏之法”,并表示可用“武侯遗法教五营士”。北魏时习雍也上书给北魏文帝;称“宜采诸葛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那么,《三国演义》上的那座石阵是否存在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据《太平寰宇记》中的记载,这个石头阵在四川奉节县、瞿塘峡入口处的长江河原上,分为洞当、中黄、龙腾、鸟飞、虎翼、折冲、连衡、握机八阵,周长有四百八十丈,布如棋盘。除此外,在陕西省勉县南部和四川的新都县,也都有八阵图的遗迹。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首先,阵法究竟存不存在呢?

天门阵是《北宋杨家将演义》的虚构,写得神神道道,说什么阵中有阵,大阵套小阵,子阵套母阵,阵连阵,阵接阵,阵挨阵,阵靠阵,纵横交错,有天罡,有天才,有天宝,有天德,有天翻,有天魁,有天绝,有天斗,摆全了得有一百单八阵,辽兵只摆了七十二阵,却也是阵中阴风凄凄,杀气冲天,魔见哭、鬼见愁了。

太乙混天象阵是《水浒传》中的编排,描绘得更加玄幻,分青龙、白虎、朱雀,按东南西北,分斗、牛、女、虚、危、室、壁、亢、氐、房、心、尾、箕、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等方位摆列,阵内有风雷电雨,常常是风雷火起,空中霹雳交加,杀气满天,走石飞沙,端的是天兵惊心,神将胆落。

……

实际上,《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八卦阵也非常神妙。

且说刘备不听赵云、诸葛亮等人的苦劝,坚持兴兵为关羽报仇,在夷陵与东吴大都督陆逊对峙。陆逊按兵不动,刘备难忍天气炎热,屯兵于树木之间。马良将刘备布营图本带往成都呈给诸葛亮。诸葛观图大惊,料刘备必然溃败,一面火速调军准备救应,一面告诉马良自己已经在鱼腹浦布兵10万,可保刘备逃往白帝城。果然,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刘备仓皇逃命,在赵云的死护下狼狈撤往白帝城。陆逊乘胜追袭,到鱼腹浦,忽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股煞气,冲天而起。陆逊疑惧,深怕中伏,先退兵十余里,再派人探访,得知前处只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一人一骑。陆逊大异,亲自入石堆观看。哪料进得阵来,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举目怪石差峨,槎桠似箭;横沙泥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陆逊惧意横生,却又无可奈何,眼看小命休矣,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出了石阵。

小说介绍,这是诸葛亮按照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布置下的八阵图,用石头摆成,吸收了八卦排列,兼容天文地理,威力巨大,“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三国演义》这段描写,后来被武侠大师金庸多次化用,搬入了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之中,黄药师、黄蓉父女用桃树、用海滩礁石布八卦阵,弄得众江湖豪客团团转。

但是,这种情节一看也是假的。

尽管《水经注•江水》、《太史升庵全集》以及《奉节县志》等书都言之凿凿地说现在位于奉节县城东一公里的水八阵图,就是诸葛亮当年所为。

但是,从时间上分析,当年诸葛亮领张飞、赵云逆长江而上救助刘备时,军情紧急,根本来不及在此摆设阵图。另外,依靠固定的石块来困死敌军的事只能发生在神话传说里,现实根本办不到。再者,陆逊也根本没有到过这里。

所以,《荆州图副》、《寰宇记》、《荆州记》等史料都认为诸葛亮在鱼腹浦设八阵图事属于“妄传”。

诸葛亮在鱼腹浦设八阵图事虽属“妄传”,但诸葛亮根据周文王《后天八卦》、孙武《八阵之法》、孙膑《八阵篇》等古代阵法,结合蜀魏战争的实际需要,推演和创造出自己的八阵图却是不争事实。

《三国志》、《水经注》、《华阳国志》、《汉中府志》、《沔县新志》、《忠武侯祠墓志》等众多史料均有记载:诸葛亮曾在定军山上“筑督军坛,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

收录在《诸葛亮文集》中也有《八阵图法》,诸葛亮在文中自豪地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复败矣。”

所以说,诸葛亮的八阵图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写得那么神奇,但从诸葛亮“庶不复败矣”一语,可知其威力非同寻常。

八阵图具体如何布阵呢?诸葛亮只在《兵要》第九篇中泛泛说了一下:“以朱雀旗竖午地,白虎旗竖酉地,玄武旗竖子地,青龙旗竖卯地,招摇旗竖中央。”后人难得要领。

清嘉庆年间的武侯墓祠主持道人李复心专门到定军山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在《忠武侯祠墓志•沔阳八阵图考》称:诸葛亮当年“在沔阳之高坪(即定军山下武侯坪)积石为垒”,并且,这些石垒“于今俨然”。根据这些石垒,李复心认为其阵法有“当头阵法”、“方阵法”、“下营法”,等等,以八阵图来练兵,使军队“行则为阵,止则为营”而立于不败之地,以取得战争之主动权。

但李复心本人在军事上终归是个门外汉,虽知“伍者五行生成之数也,阵者八卦之象也,游兵者二十四气之数也”,始终没法窥探出其中的精奇玄妙;而这些“八阵图”石垒残迹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分田到户时被彻底毁去,现在的诸葛亮八阵图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科技史上一道难以破解的课题。

可惜可惜。

最后,总结一下:阵法是真正存在的,诸葛亮的八阵图的确威力巨大,但像小说写的,用几十堆石头就能困锁十万大军,显然是虚构的。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哪里有什么狗屁“阵法”,都是罗贯中意淫出来的,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军事团体或者是战役是依靠什么“阵法”在打仗的,在现实中也没有什么阵法能够做到把敌人困住,没有什么阵法是人一进去就“飞沙走石,日月无光”,尤其是摆上几块石头就能够就抵挡千军万马,那简直就是胡说八道。远古时代的战争,有很多是像现在的流氓约架一样,约好在某地决战,双方都很讲究规矩,你不摆好阵势我绝不进攻,像宋襄公就是如此,对方没有渡过河,摆好阵势咱就不能进攻,否则人家会说咱不是“仁义之师”,在这种情况下的战斗,双方会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兵种配置进行一些排列,比如说大将居中,外围是步兵和弓箭手,最外围是战车和长枪兵,所谓的阵法也不过就是如此,能够抵挡对方的冲锋而已,至于什么把敌人放进阵里,敌人就找不到北的事是绝不会发生的,历史上唯一有记载靠阵法取胜的是东晋的刘裕所使用的“却月阵”,那也不过是背靠大河,在河岸上以战车围成一个两头临水的半月型的防御阵地,以2700名大弩和长枪兵凭借战车连起来的防御工事进行防守而已,背后是来自大河上自己一方的后援,即使如此,也不过就是能够击退对方的进攻而已。西汉时期李陵以五千步兵转战千里匈奴腹地,遭匈奴八万骑兵包围,李陵就是依靠战车,淄重车围成防御工事,以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击退匈奴骑兵,然后基本尽量上保持着防御的姿态逐步退却。总的来说,不管什么狗屁阵法,都是属于防御性质的,人家没有来打,你把阵势摆的再好也没有用,比如说,按《三国演义》中的桥段,你诸葛亮摆好阵势,假如人家司马懿不来攻打呢?假如人家就站在一边看热闹呢?你诸葛亮的阵法能摆多久呢?到了时候你的兵也要吃饭吧,到了晚上也要睡觉吧,我就不信司马懿连这个都不知道,非得按时按点的赶在你蜀汉军队下班吃饭之前来攻打你这个狗屁阵法。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阵法存不存在呢?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诸葛亮的八卦阵能不能困住人?这也是没有什么怀疑的。题主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其实,应该是对于阵法的概念有些分辨不清。

所谓的阵法,其实就是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的时候,为了迎敌而摆出的行列形式。阵形的部署,一般是不愿意敌方一眼望穿的,它布置得都相对复杂。这样做的目的,既为迷惑对方,也为了保护自己。一个主帅,常常会根据敌情、地形和气候来排兵布阵,这就是所谓的阵法。而阵图就是为了方便操练而绘制的阵法图案,其中有人员配置、兵种安排、武器装备、变化规律和进攻防守的技巧。而诸葛亮的八阵图,其实就是八种不同的阵法综合而成的阵图。汉代大儒郑玄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孙武有八阵的设计,而所谓的八阵,即是方、圆、杜、牝、衡、罘置、轮、雁行。孙子还曾经说过“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在孙膑的兵法中也有八阵、十阵的说法。“知八阵之机,才是王者之将。”这就更是把阵法上升到了关乎天下存亡的高度。而历史上有关的阵法有很多,韩信的十面埋伏阵,霍去病的车悬之阵,刘裕的却月阵,李靖的六花阵,成吉思汗的鱼鳞阵,戚继光的鸳鸯阵……这些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己方的优势而创造的阵法。这些明确的记录都能够清楚地表明,阵法是自古就有的。

阵法既然是为了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那么自然就能困住对方。而《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使用八阵图的运用,让人叹为观止,连杜甫都赞道:“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关羽被杀之后,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的规劝,一意孤行,大肆兴兵攻打东吴。在夷陵和东吴大都督陆逊对峙。陆逊按兵不动,静待时机,而蜀汉忍受不了酷热的天气煎熬,刘备就屯兵在树林之间。马良把刘备屯兵的阵形带到了成都,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看到阵形,大惊,料定刘备必败。他一方面火速调遣部队前往夷陵,接应刘备,一面在鱼腹浦布置了10万兵力,以保护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在赵云的护卫下狼狈逃亡白帝城。陆逊乘胜追击,到达鱼腹浦。他看到鱼腹浦依江傍山,阴森可怖,煞气冲天。陆逊担心中了埋伏,退兵十余里,再派人前去打探。探子进了鱼腹浦,没有看到一个人,只有八九十堆石头。陆逊大为讶异,就亲自进入其中。可是,他一进阵,里面就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举目怪石差峨,槎桠似箭;横沙泥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陆逊想找一条路出阵,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很是惊慌,惧意横生。眼看他小命将休之时,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的帮助,方得出阵。

几块石头就能困住几万人的大军,这明显是不现实的。先进的战法只有与先进的战阵相互配合,才能使军队发挥出最强悍的战斗力。而阵法始终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石头就是石头,它能有什么战斗力呢?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就是马奇诺防线,不也被德军绕开而成了一个笑柄吗?

当然,诸葛亮的八阵图是确实存在的。《三国志》、《华阳国志》、《汉中府志》、《沔县新志》、等史料都有记载:诸葛亮曾在定军山上“筑督军坛,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而诸葛亮自己写有《八阵图法》一文,并宣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复败矣。”八阵图或许没有《三国演义》中演绎得那么神奇,但是威力自也不容小觑,不然他以何得意呢?而据史料记载,司马昭灭蜀汉之后,曾经令陈勰“学武侯图阵、用兵倚伏之法”,并表示可用“武侯遗法教五营士”。北魏时习雍也曾经上书文帝;称“宜采诸葛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

尽管这些记载都有文字可循,但是传到后世却失传了。而后人想要参透八阵图却是始终不得要领。这是因为关于八阵图的列阵要领只剩下诸葛亮在《兵要》第九篇中的一句话:“以朱雀旗竖午地,白虎旗竖酉地,玄武旗竖子地,青龙旗竖卯地,招摇旗竖中央。”

综上所叙,阵法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和沿革。而诸葛亮打八阵图只是诸葛亮对前人的阵法吸收基础上的创新,是他智慧的结晶,在当时确实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只是遗憾,他没有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文字信息,以致我们不能一窥它的真容。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8卦阵肯定是存在的,无风不起浪,如果它不存在的话,那么它的传说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古今以来,尽管它的传说不绝于耳,可是传说与鼓吹者,大多数人是人云亦云,真正把它的奥秘揭示出来的乃寥寥无几,的确令人感到遗憾!

8卦阵虽然十分玄妙复杂,但复杂就是以简单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人们只是屈从于它的玄妙复杂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简单的8×8的自然存在方式!以至于仅隔一层膜不能捅破,始终在8阵图外徘徊不定!

鄙人认为,所谓的8阵图,就是在九宫三阶自然方阵基础上排列起来的8阶自然方阵,此方阵的中心平均能量为15数,用象数语言解读为“天能”。方阵的对角线即辐射线含量为120数,用象数语言解读为“天线”。仅凭此中心的“天能”与射线“天线”的象数语言蕴义来讲,就表明此8阵图的功能威力无比!有什么力量能和天的威力抗衡呢!

那么它的功能威力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请大家细心观察一下我排列出来的8阶自然方阵即8阵图的内在结构,其中每一个方格子里的数,如果被消灭而不存在了,那么它相连四个方向上米字形的四对数的任意一对数合力涌上来,其力量平均值都是原来的数字,可以如数弥补原来的损失!即使在作战中,第一层四方数的力量都消失了,那么其相邻第二层以及第三层的四方数的平均数乃仍然保持原来数字不变,会继续上涌,依然如数补充同样的作战能力。

当然敌人如果不跨过方阵外围的第一层进入方阵内,这种方阵“内在结构”形成的威力则不能得到发挥。

以上是鄙人以逻辑思维自我摸索感悟所得,不知是否符合历史真正的8阵图面貌。即使不是,本人认为它是以自然方式形成自然力量的威力体现,也是一种能量平衡运动的方法,可以在八阵图内任意纵横演绎风流本色

不妥之处,祈盼高人指教!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传说中石头摆下的“武侯八阵图”并没有“困人”这样的神奇功能,只是诸葛亮“演习布阵”留下的痕迹。

但阵法是我国古代真的存在的。

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家为了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发明出来的一种“作战队形”。

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家的智慧结晶,在我国古代不仅有步兵阵法、骑兵阵法,还有骑步混合阵法专门用来“协同作战”。

早在皇帝蚩尤大战时,阵法就已经走上了历史舞台;武王伐纣“封神大战”后,姜子牙就完成了兵法著作《太公兵法》;后世的各种兵法都有专门的篇章讲述“兵法战阵”。

“兵仙”韩信能够打败“力能扛鼎”的项羽,靠的就是“十面埋伏”大阵;冠军侯霍去病深入大漠“封狼居胥”,可不是运气好,靠的就是苦心钻研出来专门克制匈奴的“车悬之阵”;戚继光能够根除困扰明朝沿海几百年的倭寇,靠的就是尽心创造的鸳鸯阵。

这些都是古人发明出来的,最大程度发挥己方优势的“作战队形”,因为古代兵书大都秘而不宣,又被称为“阵法”。

孙子曾经说过“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

可见“八阵”早就为历代军事家所用,但是因为诸葛亮的传奇性而形成了所谓的“武侯八阵图”,在演义小说里大行其道,成为了一种神奇的阵法,披上了神奇的面纱。

杜甫也曾称赞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可见“八阵图”的威名。

只是如何凭借成都“八阵图遗址”揭开这层面纱,还需要后人的努力。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军队作战排兵布阵,那是肯定的,不然那么多人搅在一起岂不乱成一锅粥,尤其步兵,如果被骑兵一冲击,就会完全溃散。甭说冲锋陷阵,保不齐互相踩踏,就死得差不多了。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根据记载有十大阵法: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字连环阵、十面埋伏阵。

古时作战,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也是这个意思。主将需要知道根据各兵种的作战特点,进行排兵布阵,平时演练;战时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战略安排。

因此对主帅的个人素质要求极高,冷兵器时代,战场厮杀是非常残酷的,主帅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度,自己不自乱阵脚,三军更不能乱阵脚。这个“阵”就是“军阵”。不然必定溃不成军。

当年漠北之战,本来主攻是霍去病,他率领的部队以骑兵为主,用来对抗匈奴骑兵。谁曾想卫青迎头赶上了单于的部队,卫青率领的部队主要以步兵为主,他利用武罡车布阵,用弓弩挡住骑兵冲击。赢得战争的胜利。

当然即便有阵法,也不可能像电视剧演绎的那样神乎其神。

八卦阵能不能困住敌军,得看敌我双方的兵力情况。如果敌军几倍于我方实力,什么阵,都挡不住,更别说“围住”“困住”。

《孙子兵法》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而且古代双方主帅斗法,看谁“布阵”厉害,一般也是在兵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斗智斗勇。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阵法,三国演义中曾经描述过诸葛孔明的八阵图,而当时诸葛亮摆出八阵图的目的,正是为了困住东吴猛将,陆逊。

传说当时的陆逊,若不是事出意外,是要死在八阵图之中的,陆逊带领雄兵十万,直取西蜀,诸葛亮为了北伐的安稳,决定给东吴一个下马威。

陆逊率领的精兵强将,进入阵中以后,瞬间就失去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出去的路,还是后来,黄承彦为了蜀吴两国联合之事,才进入阵中将东吴诸位将领引导而出,而陆逊在这之后,后怕不已。

黄承彦肯定也是受到孔明指使才进去破阵的,当然了,这也都是罗贯中老前辈自己的一些妄想,一个阵法再厉害,难道还能困住精兵十万?

三国志中曾经记载过: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元戎),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

这说明诸葛亮是一个奇才,曾经造出来过很多新鲜东西,而如今的中国浙江,就有一个诸葛村,村子的街巷就是按照诸葛亮的八阵图所做,传说如果是外人进村,根本就进不去,八阵图的神秘可见一斑。

当然了,神秘归神秘,要说能困住陆逊的十万大军,信他才怪,十万大军单单是分散开来站在那里,那面积就已经十分广阔了,要说这个阵法起到了迷惑敌军的作用还是可能的,毕竟从那个村子看来,这个阵法的确有一些玄妙之处,能够误导方向,让人找不着北,但是困住十万大军,根本是不可能的。

阵法这种玄乎其玄的东西,其实也是存在的,不过大多都是一些战阵,古代打仗的时候,排兵布阵者都会将军士有意识的排布出一种特殊的形式,这样的形式自然无论是对攻伐,还是对防守,都起到了集中力量,分散伤害的作用。

白袍小将薛仁贵就摆出过龙门大阵,而古罗马也有骑兵楔形战阵,步兵方阵军团,这些对军队战斗力都是由不少的促进作用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一些阵法自然也是不足为奇,而这些阵法虽然一般都有些用处,但是较之罗贯中的八卦阵,差的可不是一心半点,阵法的存在当然是真的,但绝对没有那么神。

其实要是放到现在,不管阵法有何作用都没用,阵法再玄妙,都抵挡不住飞机大炮,一力降十会就是这么个意思。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阵”是古代两军交战时,部署的一种行列形态。

“阵”可以用于作战、防守或是屯驻时,“阵”必须依照敌情、地形、天候的变化来设计,也就是兵书中所称的“阵法”。

“图”是规划的意思,阵图便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基本部署阵形,在冷武器时代,阵形对一场战争的胜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古代,不会排兵布阵的人,至多是一名先锋将。

“八阵图”即为传说中一种非常著名的阵形。

诸葛亮的八阵图确实存在,且被应用于后世。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

西晋李兴在注解诸葛亮的八阵图时指出:“推子八阵,不在孙吴”。也就是说诸葛亮八阵图的设计是他独创的,并非出自于孙武和吴起所设计的八阵。“八阵图”的设计实用有效,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司马昭在平灭蜀汉以后,便命令陈勰学习诸葛亮“阵图、用兵倚伏之法”,并表示可用“武侯遗法教五营士”。

北魏时代的习雍上书北魏文帝,表示:“宜采诸葛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

唐太宗时,著名的兵法家李靖,更根据诸葛亮八阵之法,创造了六花阵法的布阵方式。

李靖的六花阵富于变化,可以应对不同的战场环境和敌军的多种方式攻击;从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八阵图的影子。

根据唐朝时常州的刺史,独孤及《风后八阵图记》,此八阵为: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等八种。

根据《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太宗曰:‘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斯八陈何义也?’靖曰:‘传之者误也。古人秘藏此法,故诡设八名尔。八陈本一也,分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号;风、云者,本乎幡名; 龙、虎、鸟、蛇者,本乎队伍之别。后世误传,诡设物象,何止八而已乎?’

李靖应该是真正掌握诸葛亮八阵图要领的人,他指出,八阵并非是指八种阵形,而是只有一种阵。八是八个方向,八阵是指阵地上面向八方的部队。

不得不说一句:相对于如上的八阵图复原,个人认为还是李靖的六花阵更加靠谱。

最后是彩蛋:孙武八阵

汉代名儒郑玄在其书中记载,孙武有八阵之设计。孙膑新出土的兵法中,也有“八阵”、“十阵”的篇目,并记载道:“知八阵之机,才是王者之将。”

依照现有资料记载,传说中孙子所谓的八阵,分别是:

1. 方阵

比较著名的当属秦国方阵。

2. 圆阵

3. 牝阵:也就是口袋阵,著名的却月阵*就是其中一种。

(注:《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记载,南朝刘裕凭借“却月阵”,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万精锐骑兵。)

4. 牡阵

5. 冲阵


6. 轮阵

此处存疑:1561年9月,川中岛之战中,上杉谦信所采用的以方圆阵集中兵力,轮换对敌的同时逐渐脱离战场,这是否算是轮阵?


7. 浮沮阵

此处存疑:“浮沮”一词源于西汉将军公孙贺,因其率军出五原推进2,000余里,到达匈奴境内浮沮井,故封其为浮沮将军。所以这个词是后人对孙武八阵进行的解读。究其阵形,应该是突进的锥形,类似于锋矢阵。

8. 雁行阵

此外,日本战国时代的甲州战神武田信玄,对我国的《孙子兵法》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以“风林火山”军旗驰名,所使用的阵式有八种,分别是:“鱼鳞、鹤翼、雁行、偃月、锋矢、衡轭、长蛇、方圆。”

这也是由孙武的八阵演化而来的。

【关注历史,坚持原创,我是夜未央】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中国最早研究阵法的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

他在《孙膑兵法》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将阵法分成十种阵型:方阵、圆阵、疏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和火阵,后世根据他的这十种基本阵型又发展出了梅花阵、鸳鸯阵、八阵图等阵型,还有什么一字长蛇阵、六丁六甲阵、十面埋伏阵都是来源与《孙膑兵法》。

孙膑生活的年代,战车是战场的主要作战工具。

当时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大小就是以战车的多少来衡量的。

战车威力巨大,但制作的成本昂贵,目标太大,也需要步兵掩护,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步车阵可以说是最早的部队阵型。

(车阵)

为什么古代打仗需要列阵呢?因为古代通讯不发达,要想将将领的作战意图传达到每一个士兵手里,是一伯很困难的事。

而训练有素的机械化阵型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每名士兵只要记住自己在阵型中的位置和任务,听从自己的小队长指挥就可以了。

只要阵型不乱,各司其职,敌人就是数量比已方多,可不容易攻破阵型。

而且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根据将领的旗语改变阵型,或出击,或防守,每个人的作用都可以实现最大化。

阵列中的士兵都是受到严格训练的,要求闻鼓则进,闻金则退。

阵列以每行或者每列为一个作战单元,长兵器、短兵器和弓箭相互配合,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士兵,甚至可以对付比已方多出十倍的乌合之众。

(鸳鸯阵)

阵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以是十几万人结成的大阵,小的十来个人也能排列。

比如戚继光对付倭寇的“鸳鸯阵”, 以11人为一队,队长在前,左右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挡住敌方的箭矢、长枪,掩护后队前进。

后面二人执狼筅,刺杀敌人,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长枪手的攻击。

接着是四名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提供支援。在这个小小的阵中,每个人都分工明确,只要做好自己的任务,便能有效杀敌。

马其顿方阵也许是最著名的阵型了。这个阵型主要由手持超过18英尺的长枪手组成,并有骑兵和轻步兵掩护配合,是一个各兵种有机结合成的混成部队。

作战时斩杀敌军就象割草机割草一样利索。亚力山大能打败数量上占优的敌人,马其顿方阵功不可没。

(马其顿方阵)

八阵图是诸葛亮在前人基础上创制的一门阵法,是从上古后天洛书中得来的灵感,全阵设置了“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千变万化,可挡十万精兵。

《三国志》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八阵图的精粹在于它的千变万化。八阵图名曰八阵,其实可以变成六十四个小阵,有正有奇,有主有次,有进攻阵型,也有防御阵型,还有机动阵型。

(八阵图)

八阵图的精髓在于它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阵型。它大阵包小阵,按文王八卦方位排列,变化循环无穷,能做到“敌冲其中、两头皆救”,互相呼应。

根据《八阵图碑记》记载:“诸葛武侯之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永安宫,一在新都弥牟镇。”

目前我还没有机会去目睹八阵图遗址的风采,但愿有一天能圆了这个心愿。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阵法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到了战国末期这种所谓的阵法战就逐渐被淘汰了,这主要是因为武器与打仗方式被改变了。我国的兵家大圣白起曾说过,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最好的兵法就是没有兵法,最好的阵法就是没有阵法。

早期的阵法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当时使用的是车战兵,当时的战车兵有点类似现代的装甲步兵师作战,步兵要跟在坦克后面作战,这肯定要求布各种阵,这种阵实际上就是尽量让步兵走步兵的道,战车走战车的道,这样打起仗来就不会互相踩踏混乱。

但是到了战国后期,这种格局变了,由于魏国发动了李俚变法,这时候散兵战被引入战争中。以魏武卒作为代表的重步兵以彪悍的战斗力跟快速穿插的散兵战能力打破了传统以车战作为主力的作战方式。因为阵战不论从反应速度到推进的机动速度都远远跟不上散兵,散兵打仗的时候速战速决,根本不会给阵战兵从容布阵的机会,吴起就是用这种方法打垮了秦国的50万部队。所以在魏秦河西之战后,散兵战开始被推向高潮,阵战基本上被淘汰。只保留了最基本的战斗队形,比如长蛇阵(行军队形),比如锥形阵v形阵等战斗队形。

至于说三国时期的所谓阵法作战,那肯定是假的了。在三国时期所有的战术战法都已经非常成熟了,不可能还会有那种很落后的阵法。至于说陆逊在夷陵之战后停止追击刘备并不是碰到所谓的八阵图(小说杜撰的石头阵),主要是碰到赵云部队的截击,当时的赵云领兵9000多人以逸待劳拦道截击,而陆逊部队则是已经追击了700里的疲惫部队,陆逊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撤退的。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军队阵法这个是存在的,古代中国人的智慧无穷,根据各种军事实践,总结出来各种行军打仗的阵法。比如,一字长蛇阵、天门阵、六甲阵、八卦阵、二龙出水阵等等,这些阵法到底有没有用处,那是肯定有用的。

阵法在于形式,也就是军队的外在表现,军事统帅如何部军,如何行动,用什么样的阵法等等,体现了主帅的军事素质。阵法对军队作战肯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是安排骑兵在前还是步兵在前,是迂回包抄还是正面出击等等,这些都与阵法相关,所以阵法是存在而且是起作用的。

但中国古代十分讲究策略,讲究兵法,又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说法。所以古代的将领更重视的是兵法和谋略,这才是行军打仗的精要所在。

至于三国八阵图几个石块就能挡住百万大军,那是开玩笑的,不可信。别说石头,你就是放上大炮,恐怕也很难阻挡住百万大军,更不可能困住军队。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这个关系到古代行军打仗的问题,古人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在这些条件上面,古人行军打仗还要进行细致的分工,因为在过去是冷兵器时代,所有的战争基本上都是两军短兵相接,也就是说古代行军打仗基本上都是硬碰硬的肉搏战,而对于这种性质的战争方式,两军对垒的技巧的运用就要求高很多了。

为什么说近现代战争在战争的时候计谋虽然不可缺少,但是两军对垒在技巧的运用上面出现了巨大的差别,热武器是属于远程攻击,双方短兵相接肉搏战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在一定距离外就解决问题了,所以古代的那种行军作战的方式跟现在并不完全适用,但是战争的理念和计谋却是可以运用的。

在古代的战争里面经常会看到两军对垒列阵对垒,也就是说在古代的冷兵器战争里面列阵是属于一种迎敌方式,为什么古代流行做法作战其实这个并不难理解,因为古代的时候战争都是肉搏战,所以双方之间肯定会混战到一起,而不像现在这样双方战争有一定的距离,而古代的战争肉搏基本上都是人数众多的大规模碰撞,如果太过混乱不好指挥运用,所以会以一些阵型各司其职的方式战斗,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当然古代的一些阵法的确存在,只是并没有那么神奇而已,大多数都是被后人加工夸大的结果,我们现在了解的古代阵法其实就是一种行军打仗里面总结的经验,在平常的军队练习演练当中结合一些队形和配置提高作战效率的方式,其实就是经验加上一些地理环境的运用加上合理的军队配置形成的一种队形之间相互配合的作战理念。

诸葛亮在三国里面运用的阵型其实就是利用了良好的地形环境,加上军队平常训练的队形配合,两者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定的优势,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率,其实里面蕴含了诸葛亮的才华和机智以及对地理环境的运用的掌控加上军队平常的训练和执行力上的优势,行军打仗最主要的还是军队素质以及指挥运用条件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阵法这个东西是存在的,只是基本上都是运用在行军打仗上面,而阵法的出现其实也是在行军打仗里面经验的积累获得的,说白了就是计谋的运用加上军队训练和素质的发挥以及地理环境的合理运用,这些都是属于智商加天时地利人和,这些阵法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现在战争来说这些阵法就不起作用了,还作用的是里面的军事理念。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阵法当然是存在的啊。行军打仗,不论古今,阵法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在不断革新的。这和具体的战法、兵种、兵器有关。

先进的战法,配合先进的战阵,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说用几块石头困住万人大军,我实在是没法想象。

阵法永远是起辅助作用,用以最大化发挥战斗力。石头有什么战斗力,摆放的再考究,再科学,无非是石头而已,还能把活人困死了么?马其诺防线不也被德军绕开了么。

利用复杂地形,巧妙布置兵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是可以说是阵法。至于奇门遁甲,无中生有,多半是后人杜撰传说罢了。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古代阵法应该是存在。什么叫阵法?简单说,就是,向前看齐,向右看齐,排列整齐向前冲!春秋战国以前最原始的阵法。战国以后,随着战争规模越打越大,各诸侯国不再光斗嘴,而开始全力发展武装力量,赵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制,骑兵成为新的兵种,战场形势有了根本性改变。连同以前的车兵、步兵、弓箭兵,不同兵种需要协同才有战力。如果,战场上骑兵跑的快,步兵跟不上,或者步兵跑得快,弓箭兵跑慢了,那弓箭兵和步兵就等着被宰吧。

为此,古代兵家开始仔细研究协同的战法,其中《孙膑兵法》就专门批有阵法一篇,分为方阵、圆阵、雁行阵、火阵、水阵等基本阵型,分别应对攻击、防御、弩兵、车兵等多种局面。

比如雁行阵,就是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V字形向两侧迂回包抄敌人,而又保护自己侧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被敌人反制。还有诸葛亮的五行八卦阵,几块石头和不起眼的旗子,就能在战场上变成一个迷宫,让敌人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另外,唐代名将李靖在五行八卦阵的基础上,编练六花阵,分为圆阵、方阵、曲阵、纵阵、锐阵五种阵型,每个阵型又各有五种变化,共有二十五种变化,大将可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攻防等需要采用不同的阵型。而成吉思汗发明的“鱼鳞阵”更不得了,大汗将军队分前卫、左翼、右翼三支,组成品字形,大汗居中指挥,后方是六支后卫部队,有点像现在的足球阵型,只不过因为布局人数多,所以叫鱼鳞。核心思想是集中兵力,对敌中央发起猛攻,单兵战斗力本来就惊人的蒙古骑兵,在鱼鳞阵帮助下,攻城略地横扫欧亚大陆,未逢敌手。

总之,中国古代的阵法很多,讲究不同兵种之间的协同。为将者居中指挥,为兵者严守自己的位置,按规定的阵形跑动加上士兵的坚韧意志力,才能发挥应有战斗力。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其实古代的阵法我们不能妄自评说 仅我而言还是有存在的必然性 但是不会像影视剧那样夸张 摆弄一些石头或者士兵来回变换队形 就可以把一只大军迷惑 历来兵家策略是 “兵不厌诈 ”所谓的阵法也可能是为了迷惑敌军 也可能是缓兵之计 为了拖住敌军 从而达到合围进而消灭的目的 也是对自己实力的一种展示 以求震慑对方《新三国》里 曹操不就是先摆阵法 施展个人魅力 用此计拖住了袁绍的大军 从而攻破袁军的侧防线和后防线 瓦解敌军意志 以少胜多 最后袁军大败 以我个人而言 历来的阵法主要的作用是震慑 威慑与心理战术 胜败与否不只是人数武器和后勤保障的优势 人的意志力也很关键 一旦意志瓦解 其结果可想而知 就像我们历年的国庆阅兵一样 不单只是仪式和活动 更深层的原因还是震慑作用 展示我国国力和军力的强大 军人军事素质及先进武器装备的威慑力 这也是意义上的排兵布阵 也是阵法 以上仅我个人之言 感谢邀请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阵法当然是存在,不然怎么说排兵布阵呢?那么,阵法到底有没有用,八阵图又是怎么回事,真的那么神奇吗?

第一,在三国之前,阵法的应用就很广泛了

在诸葛亮的“八阵图”之前,早就有阵法了。打仗要是没阵法,就谈不上军事艺术,只能说是群殴了。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艺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阵法的应用越来越精巧与广泛。

比如说,在著名的繻葛之战中,一代雄君、著名的军事家郑庄公,就是以“鱼丽阵”大破周王师。“鱼丽阵”就是战车部队与步兵之间的协同作战,具体的安排是战车在前,战车之后是步兵,步兵的位置是填充战车与战车之间的空隙。也有另一种说法是郑国的方阵以二十五辆战车为一排,在战车与战车之间有五名步兵,这种队阵的特点是步兵和战车之间可以互相支援,战车可以凭借其防御力和居高临下的优势,支援两边的步兵队伍,而步兵在战车旁可以防止战车被敌军分割包围,陷入孤军作战的危险。郑庄公一直致力于军事上的革新,其战术思想是居于领先水平的,这也是郑国能称霸一时的原因。

第二,在诸葛亮的八阵图之前,就有“八阵”的记录

“八阵”这个词,最早并不出自诸葛亮,在《孙膑兵法》中就有了:“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

东汉班固写的著名的“燕然山铭”中,又提到八阵。这是在窦宪北伐匈奴后,写的一篇功铭文,其中有一句是“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

班固所写的八阵是什么呢?根据记载,汉军的的阵法有八种:一曰方阵,二曰圆阵,三日牝阵,四曰牡阵,五曰冲阵,六曰轮阵,七曰浮沮阵,八曰雁行阵。所谓八阵,就是军队在作战过程中的八种阵型变化,虽然我们不清楚具体的变化,但从名字来看,可以猜到一些。方阵就是方块阵形,圆阵就是圆弧阵型;牝是雌性,牡是雄性,阵形就应该就是凹凸阵形了。窦宪破匈奴之战,去诸葛亮并不算很久远,因此,汉军八阵,对诸葛亮的八阵图应该是有启发的。

第三,诸葛亮的八阵图

《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我想这里所谓的八阵图,就是八种阵形变化的图解。

诸葛亮把八阵图用石头垒成一个模型,史料是这样写的:诸葛垒南有亮所造《八陈图》,自垒南去聚石八行,行闲相去二丈,因曰:‘八陈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八陈及垒,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

在《晋书》“桓温传”里,写说桓温曾见到这个八阵图的模型,他看了后,说“此常山蛇势也。”当时跟随他的一帮文武官员,没人看得懂。

这个八阵图一直到宋代还有,苏东坡见过,他这样写:“武侯造《八陈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吾尝过之,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圆,不见凸凹处,又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

八阵图很有名,但有什么实际作用吗?从史料来看,还是有的。

我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西晋的名将马隆,在讨伐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时,史书载:“隆依《八陈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奇谋闲发,出敌不意。

《北史》也有个记录:后魏时柔然犯塞,刁雍上表采诸葛八陈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是时所制陈法十余条,有飞龙、腾蛇、鱼丽之变。

八阵图其实没那么神秘,只是诸葛亮在前人阵法的基础上,做了点补充。后来却被吹成如何神奇,如何变化无穷,可挡十万雄兵等等,这些都是夸大其辞。要知道,连诸葛亮本人都是常败将军,五次北伐无一成功呢。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提起三国,若说最出名的军师,无疑非诸葛亮莫属,这其实完全得益于《三国演义》的功劳,不论是草船借箭,法借东风,七星续命,都具有浓重的玄妙色彩。

除此之外诸葛连弩,木牛流马也成了他发明上的功勋,当然,在军事上,除了历次出祁山外,最出名的应该就是传说中玄之又玄的“八阵图”了!那么,这个八阵图确实是真的么?

一如既往,探究历史,先看史料!

读三国历史,自然首推《三国志》,其中诸葛亮传就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或许看这里,可以说木牛流马是先有想法,再根据领导发话下属制作的可能性,但是八阵图可是明明白白,用了一个“作”字,该是见不得假。

其实《晋书》也有两段记载,其一:“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 ,其二:“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

这些确实证实了八阵图并非演义杜撰,只可惜史书中并没有说明八阵图是怎么一个样子的,尤其是现在八阵原图已经不在。

但是其威力我们现在真的看不到了么?其实也不然,仍旧可以略窥一二,如位于金华市兰溪市西部18公里处的诸葛八卦村就是。

因为这个村子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均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

要说起这个村子有多厉害?其中许多小巷纵横相连,似通非通,外人进入小巷,是好进难处,常常迷失方向,一个固定的建筑尚且如此,那么如果是军阵的话,演练的好,肯定威力无穷。

那么这个八阵图到底是为什么可以这么厉害?

首先诸葛亮是崇尚法家和黄老思想,同时精通易学的。也就是说,这个阵法本身融合了许多传统道学及易学之中的东西,如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

而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白虎)、鸟(朱雀)、蛇(螣蛇)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

这样布置的特点,其实正如《问对》中所指出的,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

虽然现在阵法已经失传,不过我们还是能从谨慎堂《诸葛氏宗谱》中,载有的“八阵功高妙用藏与名成八阵图”的诗词赞歌里,来感受这奇妙的阵法。

天覆阵赞: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地载阵赞: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主四角,冲敌难当,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於阳。

风扬阵赞: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云垂阵赞: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出,云能晦异,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龙飞阵赞:天地后冲,龙变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潜则不测,动则无穷,阵形赫然,名象为龙。

虎翼阵赞:天地前冲,变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淮阴用之,变为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鸟翔阵赞:鸷鸟将搏,必先翱翔,势临霄汉,飞禽伏藏。审之而下,必有中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蛇蟠阵赞:风为蛇蟠,附天成形,势能围绕,性能屈伸。四奇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困。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在古装剧和古代小说中,但凡涉及到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都会提及名目繁多的阵法,如一字长蛇阵、七星北斗阵、平戎万全镇、和本朝八阵等等,这些阵法有的是小说家虚构的,有的则是的确存在,并在中国军事历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诸葛亮的八阵图。

“八阵”之名最早出现在《孙膑兵法》中,此后该阵法一直延续到两汉三国时期。诸葛亮则对“八阵”进行了创新,极大地提高了蜀军地战斗力,有利地抵御了魏军的侵袭。

关于“八阵”,《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记载:“阵数有九,中心零者,大将握之,四面八向皆取准焉。阵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散而成八,复而为一。”由此可见八阵是由八个阵围绕一个指挥中枢组成的一个大方阵。而诸葛亮的八阵图为步兵、弩兵、车兵、骑兵合成编组的方阵,中心阵由16个小阵组成,八阵各由6个小阵组成。八阵在实战中的主要作用是防御敌军进攻。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所谓阵法,就是小说家对于军队组织形式的神秘化说法,但不能因为小说的荒诞就绝对否定阵法的存在。从十几个人的鸳鸯阵到西方的马其顿长矛方阵,在真实历史上还能找到阵法的实际应用。在我看来阵法起码有以下四个功能:
1、高度结构化的组织:
军队是紧密结构的组织形式,阵法的演练可以提高部队的士气和信任感,而且能够加快信息传递的效率。士兵在相对熟悉、稳定、可预测的环境下,受严酷的军法控制,服从绝对的权威,可以把非理性移动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小说中打破阵眼就造成指挥系统的瘫痪,和现代战争中直接端掉指挥部,精确打击的斩首行动是一个意思。
2、加强兵种间的协作配合:
兵种间存在生克关系,比如弓箭对敌人进行远程杀伤,但需要长矛和盾牌的保护;骑兵对步兵有碾压的效果,但在攻城战中没有任何作用。阵法就是利用兵种的配合来最大化地发挥各兵种的优势。刘裕的却月阵就是多兵种甚至水陆兵种结合的完美案例,
3、有限的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利用:
在实力相当的战争中,双方都想利用局部优势的兵力去攻击对方,所以在部署部队时要尽量隐藏自己的弱点,虚实结合,再结合地形就能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在小说家笔下,一座大阵就出现了生门死门,从生门进去没事儿,从死门进去就完蛋。读小说时我们总觉得奇怪,为什么不把生门也加强一下,非要留个破绽呢?现在想想,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处处都能加强,这就是一场不对称战争,优势的一方早就碾压过去了,还用得着摆个阵在这儿等着对方来打?
4、一套驻扎的防御体系:
两军大规模的聚集,很有可能就变成了长期的对峙,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从粮道到水源,从食堂到厕所,以及司令部、仓库、岗哨、兵营的位置摆放,处处都要考虑周全。比如宋太宗的平戎万全阵,窃以为是被小说家反过来按到了人家辽国的头上,变成了个天门阵,让杨家将们体验了一把破阵的快感。
综上所述,阵法不应被神秘化,绝对化,符号化,也不应完全否定它的作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