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栏目 | 云社区 美国云服务器[国内云主机商]
你的位置:首页 > 云社区 » 正文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发布时间:2020-04-12 09:14:15

资讯分类:语法  中文  有没有  语素  音节  中文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语法,中文肯定有的呀。因为我们生活在中文的语境中,所以语法通常会被忽视了存在。

中文语法涉及到许多方面,如音节、词等。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按音节分类可以分成: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

句子成分也有主谓宾定状补。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中文当然有语法,从最小单位的语素,有的独立成词,有的多个合成一个词。连词成句,缀句成段,合段成文,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其中词有虚实之分,这儿不一一列举。句有主谓宾定状补。段与段或并列,或总分……

其斟词造句谋篇布局都有其讲究!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标准汉语语法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这一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使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没有语法也没有词类,就连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一书中,仍旧认为汉语没有语法和词类。现在的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有语法也有词类,只是它的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而且一个词语存在多词性现象。 汉语语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省略——不影响整体意思的词往往会被这么做。

中文名:汉语语法

外文名:Chinese Grammar

分 类:语法

特 点:以虚词和语序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

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按音节分类可以分成:

单音节语素:

如:土、人、水、风、子、民、大、海。

双音节语素:

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

B: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啰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哒爹。

E: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

多音节语素:

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迪斯、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分类方法:

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有两种分类方式:1、按构成方式分单纯词和合成词;2、按词性分为实词和虚词。

构成方式分类

1: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所有的单音节语素和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都可以组成单纯词,如:山、水、天、地、人、有、土、红、凑;仿佛、苍茫、蜈蚣、琉璃、参差、蹉跎;敌敌畏、阿司匹林、萨克斯、麦克风。

2: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

词性分类

① 实词(共6个),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有:

人物名词: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

事物名词: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

时间名词: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

确数词: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3.45……

概数: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序数: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有:

名量词: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动量词: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时量词:天、年、秒、小时、分(钟)。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有: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这边……

②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包括:

(1).副词, 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有:

程度副词:很、极、非常、太、过分……

时间副词:已、刚、才、将、要……

范围副词:都、全、总、只、仅……

情态副词: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

语气副词: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

重复副词:又、再、还、仍……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

(3).连词,连接词。连接短语或句子的词,如:和、同、跟、不但、并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

(4).助词,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有:

结构助词:的、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呢、吧、吗、哟、哩、呀、啥……

(5).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如:啊、哎、哦、噢、哼、呸、呀。

(6).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

③ 一词多义、多用,如:

(1).他(人称代词)怎么(疑问代词)还(语气副词)不(语气副词)来(趋向动词)呀(叹词)?

(2).下回(量词)我(人称代词)还(重复副词)来。

(3).有(存现动词)借(行为动词)有(存现动词)还(行为动词),再(重复副词)借(行为动词)不(语气副词)难(形容词)。

短语:

短语,也称词组,是词和词组合成的语言单位。根据其构成方式可以分成:

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如:老师和同学、调查研究、培养和提高、万紫千红、理直气壮、丰功伟绩、是非黑白。

偏正短语:

词和词按修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组成,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更加坚决、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

动宾短语:

词和词按照支配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如: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

动补短语:

词和词按照补充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如:看明白、想得太多、送出去、住一宿、说两句、红得发紫、害怕得要命、好得很、傻呆了、漂亮极了。

主谓短语:

词和词按照陈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主[1]语和谓语组成,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春光明媚、好人一生平安、月儿弯弯照九州。

介宾短语

由介词加上宾语组成的短语,如:从山中、向沙漠、为人民、因下雨、在教室、当太阳升起的时候。

复指短语:

由两个所指意思基本一致的词构成的短语,如:故乡四川、伟大领袖毛泽东、诗仙李白、智多星吴用、小明他们、天王迈克尔杰克逊。

连动短语

由动词或动词短语连用而成的短语,如:踢球去、领书去、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买菜回来、打靶归来。

兼语短语:

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合构成的短语,如:叫你不要讲话、让他把话说完、引狼入室、请君入瓮、引人入胜、使羊将狼、放虎归山。

特殊短语:

1、“所”字短语,如:所讲的、所见、所想、所不愿看到的;2、“的”字短语,如:我们的、看见的、婆婆妈妈的、匪夷所思的;3、能愿短语,如:能看见、会说话、愿意听命、可以出发、宁可缺席;数量短语,由数词和量词组合成的短语,如:一群、一条、一箩筐、两趟、四十年。

按照语法功能,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等。

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单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能完成一次简单的交际任务,在语音上有一定的语调,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表示出来。

句子结构:

(定) 主 + [状] 谓 <补> +(定) 宾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状(修饰全句的)] + (定) 主 + [状] 谓 <动补> + (定) 宾<宾补>

例如:[每当有外地人来],(好客的)天津人[总是][眉飞色舞地]谈<起了>(天津的)小吃<有多么地道>。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对主语、宾语进行修饰、限制,如:(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对谓语进行补充说明,如:辨认<仔细>

句子成分

① 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② 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③ 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④ 定语:

定语是名词或代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⑤ 状语: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词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⑥ 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形状等,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⑦ 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以及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⑧ 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区分参见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

例如:

(1).他打球。

(2).他打<输>了。

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而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

例如:

(1).他看书。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么?

(4).他看得<很认真>。

(5).他去新华书店。

(6).他来<自南方>。

以上(1)、(3)、(5)例句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2)、(4)、(6)例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

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

他笑得<非常天真>;

这花香得<很>;

他说得<怎么样>?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

如:

他懂得这事。

你值得学习。

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

例如:

(1).吃个西瓜。

(2).吃个〈痛快〉。

第(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

如:

他打了<三次>球。

我织<成>一件毛衣。

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

例(1),他每天上山<两趟>。

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

例(2):你拿杯水<来>吧!他撕<下>一张纸<来>。

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对比判定。

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镜。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一句“下”与“大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一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这两个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据结构分析,它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显然不同。

总之,虽然宾语和补语有难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多做对比、总结,经过反复训练,总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

句子按照结构方式可以分成:

1.单句,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包括:

① 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如今天‖星期五。她‖身份特殊。赵州桥‖[非常]雄伟。(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等等。

② 非主谓句(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如:呀!好漂亮的彩虹呀!快一点吧!禁止吸烟!去吧!嘿!等等。

③ 特殊单句,句式特点比较特殊的句子,主要是:

(1).把字句:用“把”(或“将”)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把字句在结构上有:“把+宾语”作状语。语义上,把字句表示主动。主语是施动者,发出动作,处置某一对象。处置的对象是指定的或已知的事物。如:

A 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B 你简直把我吓死了。

C 不要把自己做的坏事赖在别人身上。

(2).被字句:用介词“被”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并且表达被动语义的句子。被字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被+被的宾语+动词短语。语义上,被动句表被动。主语是还被动者,接受动作。如:

A 凶手被警察抓住了。

B 小鸟被他们吓跑了。

C 玻璃杯被小王子打碎了。

(3).连动句: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是: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有先后、目的、方式或手段关系;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如:

A 他上街买书去了。

B 他拿了东西走了。

C 他们正下河游泳呢。

D 小李今天坐电车回家。

(4).兼语句: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有:它的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如:“叫、让、派、使、请、教、劝、命令、禁止、任命、号召、选举”等等。有时还用“有”。如:

A 我请周恩来同志来解释。

B 你让他下午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C 蔚蓝的天空中正有一群大雁飞过。

附:

[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区别]:

1.区分第一动词。兼语句中第一个动词一半是表使令、要求的,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人;主谓短语做宾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是表感知的(看见、发现、知道等),表心理活动的(想、认为、希望、觉得等),表意见的(主张、证明、表明、说明、标志等),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一件事(人物连同他的动作行为)。

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包括:

① 一重复句,只有两个分句的句子。主要有八种类型:

(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2).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3).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颈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4).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如:

①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②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假呀!

③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5).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

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6).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如:

①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②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③谁如果要鉴赏中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7).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

①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②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③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④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8).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如:

①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②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③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④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9).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如:

①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②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10).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②这段时间 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② 多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有两个层次的叫二重复句,有三个层次的叫三重复句,其余依次类推。多重复句是由一重复句扩展而成的。分析多重复句可以采用符号法和框式图解法。如:

(1).符号法: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并列)②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③但是不善于思考,|‖(并列)④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因果)⑤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并列)②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转折)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2).框式图解法: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②有联系群众的长处,③但是不善于思考,④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⑤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②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3).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

①总览全局,确定分句数目。

②理解全句语义,确立第一层次。

③辨析关联词语,依据搭配关系逐层分析。

[并列复句与承接复句的区别]

1.并列复句的分句是相互对称的,成平行的雁行式排列。其基本格式是A,B,C……,分句的排列比较自由,有时可以前后对调。如:

他一边看报,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

小李十八岁,小王二十四岁,至于老陈嘛已是年过古稀了。

2.承接复句的分句排列次序是由分句所表示的时间和事理上的先后决定的,因此,分句的派顺序不能前后对调。其基本格式是A→B→C……成鱼贯式的排列。如:

见过了小李和小王,老陈便带着他们到田间去打谷子。

看过报纸,听了两段音乐,他心满意足地去吃饭了。

[承接复句与连动句的区别]

1.承接复句的分句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标出这种停顿。连动句没有。

2.承接复句的分句可以有不同的主语,连动句只能共带一个主语。

3.承接复句在分句间可以用上关联词语,连动句则不能用。如:

①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承接复句)

②他上街买菜去了。(连动句)

[假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用“即使(就算、纵然、哪怕、纵使、就是)……也……”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假设复句。含有转折意思(有的书称为转折式假设复句,有的称之为让步假设复句),它与用“尽管……还是……”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转折复句最容易混淆,其区别是:

1.让步假设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没有成为现实,“即使”表示撇开的是虚拟的事实,是做最大的假设罢了。

2.转折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尽管”所撇开的是既成事实。如:

①即使明天刮风下雨,我们也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说不准)

②尽管今天刮风下雨,我们还是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是确定的事实)

[条件复句与假设复句的区别]

相同点:前后分句的关系都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都是没有实现的事情。

不同点:条件复句着重于条件,假设复句着重于假设。

只要记住条件复句的几种类型和关联词语就很容易区别了。如:

①如果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愿意奉陪到底。(假设复句)

②只要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就要奉陪到底。(条件复句)

病句:

种类

1.语序不当

① 中国棉花的生产,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 “生产的棉花”。)

② 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地同他交谈”。)

③ 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 ”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搭配不当

① 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② 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

③ 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他竞争者。(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3.成分残缺或赘余

① 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② 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③ 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④ 其余这是过虑的想法。(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

① 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② 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5.表意不明

① 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他的局领导还是别的部门的领导,不明确。)

②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基本方法

1、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还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

2、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

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不可改走样了。

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公园里彩旗飘扬,歌声嘹亮。

这个句子犯的是搭配不当的毛病,“彩旗飘扬”可以看到,“歌声嘹亮”却看不到。修改这个病句时,不能因为搭配不当就把“歌声嘹亮”删去,因为整个句子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公园的热闹非凡的,删去“歌声嘹亮”就把句子的原意给改了。这个句子可以改成“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彩旗飘扬,听到歌声嘹亮”。

3、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

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改病句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要先予以改正。

粮库主任的失职,使40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上级领导……决定……并赔偿……”显然有悖整个句子的意思,“赔偿”的人应该是失职的粮库主任,而不是上级领导。应在“赔偿”前面加上“责令他”。

4、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语文课下课后,黄晓静交给老师二篇课外完成的作文。

这个句子中数词运用不当,应把“二”改成“两”。如不说“二张桌子”“二盏灯”,而说“两张桌子”“两盏灯”。

5、从逻辑事理入手。

中学课文虽没有章节专门介绍逻辑知识,但在修改病句时却常需要一定的逻辑知识。平时应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有些句子在逻辑上出现毛病,修改时就要从逻辑角度加以考虑。

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离弦之箭”是笔直向前的,而“蜿蜒”是曲曲折折的,句子中的比喻不合事理,不合逻辑。应改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修改病句的常规方法是增加、删减和调换词语。

变换句式

一个意思,不仅可以用这一种句式来表达,也可以选用另一种句式来表达。

如“我们把书看完了”也可以说成“书被我们看完了”;“商店里的东西很多”也可以说成“商店里的东西真不少”。

不过由于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情调、语体色彩,修辞作用也就不一样。因此,说话作文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精心选择和变换最合适最有表现力的一种句式来表达。句式有多种,如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等等。掌握了各种句式变化的规律,就能够选择最合适的句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1、肯定句变换为否定句

同样一句话,既可用肯定句式表达,也可用否定句式表达,但后者比前者语意要轻些。在将肯定句变为否定句时,要注意不可将句子的意思弄反了。

这座大楼的外观好看。

用否定句式来表达,可以说“这座大楼的外观不难看”,却不能简单地加入否定短语“不好看”,说成“这座大楼的外观不好看 ”。这样,虽然也是否定句,但将句子的意思说反了。

这个句子还可以用双重否定句式来表达,双重否定表达的肯定的意思,可以说成“不得不承认这座大楼的外观很好看。”意思与原句无异,语气却更强些。

2、长句变换为短句

面对一个复杂的长句,首先要找出它的主干,然后再分清是句子的主干还是枝叶部分复杂,把复杂的部分变成分句,长句也就变为短句了。

①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和松坡,渭河平原上游的竹林、村庄和市镇,都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

句子的主干是“远峰和松坡,竹林、村庄和市镇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复杂的部分是主语,主语是由并列短语充当的。我们可以把并列短语拆开,让它同谓语组成几个分句,把这个长句变成下面这个短句。

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和松坡,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渭河平原上游的竹林、村庄和市镇,也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

②当我们从燃烧着的山东土地向中原地区挺进的同时,在雄伟的山海关下,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在水网纵横的江汉淮河之间,在丘陵连绵风沙蔽日的西北高原上,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

句子的主干是“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主语前面有5个状语,把状语同谓语相结合,就可以构成几个分句了。

当我们从燃烧着的山东土地上向中原地区挺进的同时,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雄伟山海关下展开了,在辽阔华北平原上展开了,在水网纵横的江汉淮河之间展开了,在丘陵连绵风沙蔽日的西北高原上展开了,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

3、短句变换为长句

要把几个短句概括、组织成一个长句,最主要的是找到一个中心句,然后把其他句的内容作为句子成分组织到这个中心句里。在变换时要注意句子的通顺。

把下面3个句子改为一个单句,内容不能改变。

①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③我们要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把②句作为中心句,①③句作为长句的定语,写成:

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在组织句子时可以调整、删减、增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意思。

仿用句式指的是根据提供的句子,按照一定的要求写另一个句子。仿写时要注意所写的句子尽量与提供的句子做到几个相同,自述大致相同,句式相同,结构也大致相同。例如: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内容要照应,并构成排比句。

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友谊如 ,我们 , ,友谊如 ,我们 ,。

所给例句用了比喻,仿写的句子也应当用上比喻,比喻后面的句子应当同比喻有关联,内容上要照应。题目要求仿写的句子要同例句一起构成排比句,仿写的句子的结构同例句也要相同。仿写示例如下: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妙的景色。

4、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要注意合理性。根据所给语句,根据要求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不可以漫无边际地随意地想。

“压缩语段”要把握住语段的中心意思,关键语句及有效信息,并要按规定的字数完成。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中文肯定是有语法,没有语法怎么会构成一种语言体系。语法是语言单位的构成和组合规律。

语言是由语素、词、短语和句子等不同层次的单位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在语言系统内部,高一级的单位总是由低一级的单位组成的:词是由语素组成的;短语是由词组成的;句子是由短语或词组成的,复句由单句组成的。语法实质上就是词、短语、句子的构成规律和使用规律。

如果拿一个语言单位作静态分析,分折它包含有哪些组成部分(结构成份),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结构关系),这就是语言单位的内部结构问题。如"春光明媚"这个短语由"春光""明媚"两个词组合而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即主谓关系。这就是对短语"春光明媚"进行结构分析所将得出来的结果。

如果把一个较小的语言单位拿到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中去作动态的分析,分析它在较大的语言单位中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这就是语言单位的外部功能问题。如"春天"这个词,如果孤立地看,就很难说出它在语言系统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起什么的语法作用,但把它放到"春天真美!"、"多美的春天"、"春天的景色真美!"、"我爱春天!"这样的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在现代汉语中,"春天"一词可以出现在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名词的前面,动词的后面,相应地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定语和宾语。上述这些就是我们对"春天"一词进行功能分析所得出来的结果。

不管是结构关系还是语法功能,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或用一定的手段来表达。"春天"在上述句子中充当主语、定语和宾语,都是通过词语之间的位置关系即语序以及虚词来表达的。用来表达语言单位的结构关系和语法功能的形式或手段,叫做语法形式或语法手段。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则和功能特点以及表达结构关系和语法功能的语法形式或语法手段,构成了语法的主要内容。

语法学一般分为词法学和句法学两个部分。词法学主要研究语素的功能类型(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词的构成方法(音义任意法、语音构词法、语素合成法、短语凝固法、修辞构词法)和结构类型(单纯词、合成词)。句法学主要研究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功能类型。由于语言单位之间有着客观的互相依存的关系,这就决定了词法和句法之间必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语法研究和语法学习中必须把词法和句法结合起来学,不可偏废。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最近在研究记叙文的写作,发现其语法的使用,远比想象中复杂许多。无论是标点符号的使用,还是对连词、形容词、修饰词的使用都有讲究。很多时候,即使在文中进行略微修改,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含义。接下来,我们就仔细讲讲这一点:

1、避免文章歧义,应注意标点符号和词语顺序的使用。

①标点符号的使用,能改变句子的意思

很久以前,曾经看到过一则广告。广告里的唐伯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没想到仅仅是逗号位置不同,这句话的意思将截然不同。

比如:“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和“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绝不会是同一个意思。

②词语顺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有可能完全不同

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决不能放过任何细节,让其更加精准地表述预期的意图。这些小元素包括:标点符号、词语的顺序等等。你可以将写好的文章放上两三天,再拿回来仔细阅读,就能对这些元素进行调整。

2、确保文章紧凑,避免滥用连词、形容词和修饰语

很多人习惯在写文章的时候,紧凑使用连接词,认为这样逻辑清晰。然而,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过度使用连词却会显得过度口语化。特别是连词使用不当的时候。试想一下,如果有人站在演讲台上,动不动说“然后”“接下来”“那么”等词语的时候,台下观众的感受。优秀的演讲应该是精炼的,优秀的文章亦是如此。所以,请把多余的连词删除,确保文章紧凑。

很多人习惯在写文章的时候,使用大量形容词和修饰语,认为这样能给文章增添文采。实际上,好的叙事在于表达真情实感,展现文章的主题思想,绝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任何文章都是相通的。记得在《红楼梦》中,香菱找林黛玉学诗,香菱的第二首诗使用了大量修饰语,看上去虽然华丽,却没有自己的思想,仅仅华丽辞藻堆砌而已。过于华丽的辞藻,只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因此,使用形容词和修饰语的时候应当注意准确,精炼。要记住叙事的最终目的是故事传达给人们的意义,还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绝非辞藻是否华丽。



同理,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就应该使用更加精准的修饰语,使用时候做到干脆、麻利。而不是含含糊糊地“有点”、“可能”、“大概”、“非常”……永远不要在修饰语前加上这些弱化前缀。它会将想表达的内容淡化掉。

3、时态使用也是有技巧的,切换时态需谨慎

不同时态,在文章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现在时,可以将冲突聚焦于当下,集中展现危机和局势紧张。

过去时,则能更加完整地向人们展示事情的来龙去脉。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多种时态。但是,千万不要将它们随意切换。频繁切换时态,会使人逻辑混乱,跟不上节奏,导致理解起来费力。所以,在变换时态的时候,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他们是否能跟得上。如果无法跟上,我们就应当在文章中加入适当的过渡。

以上就是《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里关于韵律的一些感悟~感谢阅读,也希望能和你们成为朋友~

感谢读完文章,也欢迎朋友们前来指点,或者互相学习~~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主谓宾定状补,把字句被字句,你都理解是什么概念对不?

还有我们小时候做的修改病句,肯定句否定句转换,关联词填空……有印象吗?

这些都是汉语里的语法啊。

我们只是没有像英文那样,系统地开设过一门叫做"汉语语法"的课程而已,但这些汉语的语法知识,我们从小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已经掌握了。我们很轻易就能辨别出一个句子是不是正确,该说"两个人"还是"二个人"……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逻辑体系,汉语中当然也有语法,只是和我们专门学习过的英语语法有区别。

我在另一篇回答【你觉得"英、法、西、德、中、日、韩语言"都有什么特点】里,有提到过汉语、英语、日语在句法和时态上的一点点区别,感兴趣可以戳我头像去看看那篇回答。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小红 朋友 是 的 我

组成一个句子,你说说有没有语法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绝对有呀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有,不仅有,还很复杂呢!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严格规范的语法。中文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当然也有自己的语法。所谓语法,就是人们日常遣词造句的规则。语法主要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就是关于词义、词性、词的派生和词的组成方面的规定。比如,首先从词性方面规定了名次,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连词等等。句法上,有句型分类,句子组成成份和单句同复句关系关联等方面的规范。最基本的句法就是单句中的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子成份的规定。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语法即是语言文字话语赖以依循的基本规则,一旦一种语言文字产生,这种基本规则就存在了,只是不同语言文字的依循构成法则不一样,且法则变化时产生歧义的大小不同罢了。因此,任何语言都有语法,否则不能成文,亦不能理解。中文,自然不例外。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当然有,语法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要素,任何语言都有语法。现代汉语有现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有古代汉语语法。包括汉语发音都是有音韵法的。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语言是用来沟通交流的,只要大家听得懂就是一个完整的语句,慢慢的才有了语法这一说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中学时的语文不是有改错句的题吗,那个就是语法的体现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语法,即语言法则,遣词造句的方法与规则。与英语语法对照,可以说,汉语没有语法。

▲国人遣词造句会考虑这些语法规则么?

汉语用“意合”组词造句。意合,即随意组合,几个字词组合在一起,就有了特定语境。例如:理工学院,然并卵,细思极恐,不明觉厉,我去,我呸,你怂。汉语没有英语那样的词法与句法。没有单复数/时态/语态/语气/人称的变形变格变位的规定。

英语用“形合”组词造句。形合,即规定单词的变形变格变位的特殊意义。例如:Time flies.此句,用“一般现在时”做形合,含着永恒地普遍地的一般性事实,不能简单译成“时间飞”。

当然汉语也有特殊的约定俗成。汉语用“着了过”表示多种复杂的时态,是一种极简的意合语法。她看着我She was looking at me.我吃了I have eaten。我去过那里I visited there.一味读书不如不读To have been reading is useless.

德国大汉学家傅勒斯说过,汉语是一种婴儿语言Chinese is a baby language。也可旁证汉语不讲什么语法。我认为,汉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经济最精炼的语言。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这是我常用的古汉语语法工具书:

这是现代汉语语法工具书: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汉语有“语法”。作为母语,中国人学汉语,打小开始就不是从掌握“语法”开始的,这恐怕是世界普遍规律。什么“主谓宾定状补”,只有在进入高年级的“规范化教育”后,“语法”问题才被提出和要求。从我的经验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的、地、得”的用法,似乎最能提现汉语的“语法”要求。其实,只要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引起歧义,不要“前言不搭后语”,语法不语法还是问题吗?语言是鲜活的,语法只能是服务于表达的需要,死抠语法,只会窒息语言。记得侯宝林讲过一段相声,讲夜里有人起夜上厕所,不同方言的对话表达方式很不同,最简单的就四个字:“谁?”“我!”“么?”“尿!”,有语法乎,没语法乎?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汉语当然有语法,语法是研究语言规律的,任何一门语言都有语法。只不过我中国人生活在汉语言环境中,不去研究它我们也能讲好汉语。但在书面语中,如果不懂语法的话就很难写出优秀的作品了。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有和没有来回答。现代意义的语法在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语法第一人是马建忠,1896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语法书《马氏文通》。但基本上是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一百年来,我们汉语语法基本上在这个框架下修修补补。但一直以主谓宾为框架。但这套理论框架对很多汉语现象不能解释。所以汉语语法教学中出现了“淡化”语法教学,原因就是如此。近年来,随着汉语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发现汉语不是主谓宾结构,而是“话题+评论”的语言。

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有关的材料。

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中医与西医对比,你就知道汉语有没有语法了。中医依靠于医生的经验,“望闻问切”四个手法,也依靠经验,所以中文的语法飘忽不定,很难把握。而西医不太一样,这也就是英文语法比较明确。意合的中文,型合的英文,坑苦了多少国人,多少人按照“意合” 的中文逻辑,学习英文,坑人最大是方向错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