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栏目 | 云社区 美国云服务器[国内云主机商]
你的位置:首页 > 云社区 » 正文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发布时间:2020-04-12 08:45:39

资讯分类:道德经  第四章  道理  渊兮  之子  天帝  万物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①冲:通盅(chong),空旷的器物,此指虚空被弥漫。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罄尽、极限之意。

③渊:幽远、深邃。呵(a):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宗祖、宗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兑(rui):通锐,指锋铓或锐气。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利。

⑥湛(zhαng):意指空明澄澈而又精微闪烁,含似无又有,若隐若现之意。呵(a):语助词。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

⑦谁之子:谁所孕育、繁衍的后裔。

⑧象:好似。

⑨帝:天帝,指自然万物的!主宰。

【解释】

道之为物 其形同虛无 却取用不竭。广漠无垠的宇宙和生生不息的万物皆以其为始祖、为本源,可谓无限悠远。(道) 磨祛了它的锐气,解除了它的纷乱,调和了它的光芒,运用那虚无恬淡和微乎其微的特性,赋予万有生机。道虽以隐没于虚空的形式蕴藏在事物之中,甚至似无若有,似虚若实,但它却是宇宙万有的原因和根据。我推想不出它是谁衍化的后代,好像(道)始形于天帝(天地主宰者)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人对原文的理解

1.道冲,用之或不盈。

意思是:道虚静空无,他生养天地万物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损减,用起来又无穷无尽。也就是说老子的思想与能量守恒定律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们人类感受的宏观世界里能量守恒定律是对的,可微观世界里或超出我们人类世界里现在很多科学家已发现能量并不守恒。

2.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同其光,和其尘。

意思是:大道深邃啊、神秘莫测,他好像是天地万物的祖宗(本源)。接着老子给出了一种像道东西,就是磨掉他的锋芒让他心存敬畏、消解他的纠纷让他通顺、调和隐蔽它的光芒不要过于耀眼、让他与世间尘土混合在一起而毫不起眼。

3.湛兮,似或存。

意思是:这里的湛和上面的渊意思差不多,都是深邃、空无的意思。所以解释就是深邃啊?空无啊,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4.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意思是:我不知道是谁孕育生成了他,他在万物的法相生成之前就存在了。这里的象帝或解释成天帝、上帝,也就是说是造物主。

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这一章接着讲什么是道,因为道无质无相、无声无色,很难体察。老子用深渊、象帝等进行对照描述,试图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道。道虚静空无,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俗话说无穷大和无穷小),可却是万物的祖宗且掌控着万物的命运。后面章节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都是我们认识道的方法。只有知道什么是道,才可以循道,回归淳朴自然。

作者心声:大道包罗万象,个人只能理解其一,有点点心得。欢迎大家讨论交流转发,共同提高,复兴华夏文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句话大概你的断句有点问题,应该这样断句: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道,空虚而无形,其大能无穷无尽,就像你把充电器插在电源插座之上给手机充电一样,你的手机充满了电了,电源里的电还是无穷无尽。(实际上它是说,你用小容器往大容器里倒,不管你倒多少,都到不满那个浩浩大大的“道”,所以才会“久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渊兮是个感叹句,意思是道这个东西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本源根本,像是万物的宗始。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因为道的无所不在的充盈,会挫掉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将道这个东东,和于你的生命之光中,你就觉得自己像光芒中的微尘,你会认同你尘土的本相。

湛兮,似或存:突然之间的明悟啊,使你能在幽幽之中,看到道这个东东似有似无的存在。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道这个东东是哪里生出来的,是谁的儿子,他的存在比一切有型之物都早,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道德经》第四章的原文如下: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致意思是:道虚无为空,它所发挥的作用没有穷尽。深远啊!好似万物的祖先。消磨掉它的锐利,消解掉它的纠纷,调和它所隐藏起来的光芒,将自己与尘埃混同。隐没啊!若无若存。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好像天帝的祖先。

道是空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的作用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道深奥高远,好似万物之宗,就像《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物混然而成,先于天地存在。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独自存在于世间从不更改,循环运行不懈怠,可以是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为之取名为:道,再勉强称之为:大。大即是循环不息,循环不息即是深远,深远即是最后返回至原状。因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就居于其中。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道德经》第四章的主旨是道是抽象的,它无时无刻不存在。道存在于世间的各个角落,先于天地而生,是万物的本原。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似万物之宗。渊兮,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真,善,美。

冲:冲动,触动,萌动。

似:好像。

宗:源头。

渊:深不见底,深渊。

盈:满出来。

挫:压制。

锐:锐气。

解:调解。

纷:不同。

和:合作。

光:价值,美。

同:相同,协调。

尘:本质,尘土。

湛:清晰。

象帝:上帝,神。

导读:

起初,善(能量)在真(真理)中开始萌动,如同胎儿在母腹中的第一次心跳。善良(能量)运行在真理(规律)之中,这似乎就是天地开始的源头。真与善融于一体,规律与能量不分彼此。浑厚如同大海的深渊一样深不可测。不缺乏也不满溢。真与真彼此接纳,规律与规律彼此融合,善与善互相交互,能量与能量互相碰撞。为了同一个目标(美),求大同存小异,因为,在本质上真善美本来就是不分彼此。三位一体,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显其能,清清楚楚。真理与规律的属性看似不见,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不知道这一种属性(公平,公正,公义)是谁的儿子,但是,在还没有上帝的名字之前就已经存在。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这一章讲的是道体。对道体的描述。在老子的那个时代,"冲”和酒盅的“盅”是同一个字,这种说法也许是真的,只讲如何妙用——那么,如果“冲”是虚空的意思,老子为什么不直接用虚?冲既是虚空,又是一种活性的内容,它代表了道的状态。似万物之宗,讲了平常心是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将道的锋芒隐藏于万物之中,让大自然的万物井然有序,混迹于光明于尘土之中,毫无分别;形容道的平常。湛兮,似或存。就像深渊一样,湛然空寂,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非空非有。最后描述了老子自己体会到的那种境界。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这一章主要是讲“道”的表现,即有道之人的处世方式。“道冲”即道之中,“冲”是“中”的通假,道之中是万物的根本,“渊兮而用之或不盈”,其深啊,用之不尽,和第六章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意思相近,指道无处不在。下面四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指有道之士处世哲学,在民间,挫掉他们的锐气,调解他们的纠纷,同他们一样的谈吐和穿着,混在他们中间。“湛兮似若存”,晃来晃去,无处不有,“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指的是,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且看现代流行版本《道德经》第四章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段话的大意是,大道虚空运转,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太深远了,就像是世间万物的祖宗。它消磨锋锐,消解纷扰,调和光色,最后同归于尘埃。都沉寂无踪了,却似乎冥冥常存。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反倒像是天帝的祖先。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就连老子本人论道,也是充满着混沌不清的感觉。以中国式“道术用”与“时势位”天人合一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系统运动思维来看,可以用数字精确计算的定量概念,只是存在于“术业有专攻”的微观技术层面。而在“道为术之本”的宏观理论层面,就只有用语言概括的定性表述。现代人通常认为,西方文化的先进特质,就体现在数理逻辑的可以精确量化。而中国文明的先天性缺陷,正是体现在这种“大大咧咧”的“模糊表述”。岂不知,这恰恰是混淆了“道为术之本”与“术为道之用”的“大逻辑”。如果非要强调“术业有专攻”的数理逻辑,中国人数千年前创造的“人体穴位针灸术”和“24节气天文历法”,难道就没有量化计算的精确性吗?

可见,只是局限于“术为道之用”层次的“物质化思维”和“技术性思维”,自然就很难理解“道为术之本”的“混沌逻辑”。因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本身就是一个循环往复有无相生的宇宙时空系统运动过程。在这个以时间为变量的宇宙自然世界生态大系统中,“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象”的互相转化,原本就是“万维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们通常顶多用“四维空间”的“物质化思维”和“技术性思维”,又怎能感知和理解这个大道时空的“混沌逻辑”呢?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方式哲学命题,也是脱离不了主观意识能动性“一己之私”的“自我意识”。只有回归宇宙自然世界的“天之道”,才能够找到“吾不知谁之子”和“象帝之先”的“众妙之门”。这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道至简万法归一,也就是中国式“道术用”与“时势位”天人合一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的系统运动思维。

如前所述,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则大公无私抑强扶弱“天之道”,还是道法丛林法则自私物欲弱肉强食“兽之道”,这就完全取决于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破私立公”的“自我革命”。不管是物质与精神对立统一的西方式辩证思维,还是天人合一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的中国式系统运动思维,要想弄明白“我是谁”,首先都必须搞清楚是谁的主观意识能动性在表达“吾不知谁之子”。事实上,任何“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论创新和“文以载道”的文艺作品,都脱离不了作者本人发挥主观意识能动性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

据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之间。他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相当于负责记录历史和管理文书档案资料的官员。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他就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同时,史籍中也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明确记载。包括后来老子被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道教的教祖,以及被唐朝皇室追认为李姓始祖等等,都足以证明老子本人的身世就像他的学说一样充满着神秘色彩。

不过,从老子“西出函谷关入秦而著五千言”的历史脉络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有关老子真实身份的线索。因为周朝兴起于渭河流域上游的周原,前期也是建都于关中的丰都和镐京,史称西周。后经周幽王时期的“西戎之乱”,周平王才东迁洛邑,史称东周。自此,就进入了长达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因此,老子在东都洛邑担任周朝的史官,然后“西出函谷关入秦而著五千言”,也正符合地理方位的时空逻辑。《汉书·艺文志》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求是学刊》 1980年03期刊载金德建所著《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道德经》相对照。譬如,《左传》记载,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中记载孔子的这句话,显然是《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语意所本。这些材料的对比进一步佐证,《道德经》中的语句确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

老子所著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称《道德真经》,都是后来的称谓。这本书最初就称为《老子》,其成书年代至今仍无法确定。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进行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在流传期间,也曾产生过多种校注版本。

资料显示,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和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都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曾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现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都相继兴起了“老子热”。有的尊老子为“中国哲学之父”,有的尊老子为“世界哲学之父”。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道德经》新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引发了8家出版商的激烈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拿下了出版权。美国的《纽约时报》,还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据新华网2014年10月21日报道,老子《道德经》一书,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风靡西方世界,引发了众多学者和政治人物的热烈探讨。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当今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名著中,《道德经》仅次于《圣经》。2 0 1 1年6月2 1日,潘基文在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就职演说中,援引了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2010年6月19日,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梅德韦杰夫在圣彼得堡论坛演讲时,曾建议遵循哲学家老子的教诲应对金融危机。他说:“如果我们遵循中国哲学家的遗训,我认为我们能够找到平衡点,并成功走出这场巨大的考验。”他同时还引用了《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的话:“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由此可见, “老子天下第一”,这绝非虚言。自从“盘古氏开启鸿蒙”,中国人世代颂扬的先人功德,就是“有巢氏教民建房筑屋”、“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华胥氏教民结绳织衣”、“伏羲氏作易八卦通天道”、“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和“黄帝振德修兵替天行道”。而自“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以来,特别是自从“礼崩乐坏”的“春秋无义战”以来,一个中国人仅凭一篇五千字的文章,就使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两千五百年后,却仍然受到各国政界精英、学界泰斗、商界大腕和普通老百姓的敬仰和推崇,并且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持续发酵的“老子热”,这堪称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奇迹。

人们注意到,在当今世界上是《道德经》比《论语》的影响大,而在中国国内却是《论语》比《道德经》的影响大。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同样是中国历史的文化特色。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因为老子所传的是“大道”,而孔子所传是“常道”。如前所述,就像中国人“知道不知道”的口头禅一样,在经“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后形成的《尚书》版本中,也幸存着这样的记载:“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用现在的话来讲,此所谓《三坟》之“大道”,就是中国人祖传的“大道主义真理”。此所谓《五典》之“常道”,就是“大道主义真理”的时代性阐释和实用性发展。

追根溯源,此所谓“三皇五帝”祖传的“大道主义”,最初就产生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时代。而自“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奴隶制小康社会,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会“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级礼法制度。因此,在私有制社会1%与99%贫富阶级分化的历史阶段,人们道法丛林法则自私物欲弱肉强食“兽之道”,自然就会信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五典》之“常道”。从“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到“汉承秦制”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这种“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常道”文化传承,也就是“盗亦有道”的“名可名非常名”。

再放眼天下,自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到奴隶制小康社会的“公私之变”以来,特别是从“民主法治”的古希腊奴隶制商业城邦和斯巴达商业军国主义时代以来,再经“君权神授”的古罗马帝国军事扩张和中世纪基督教“神权专制”的“十字军东征”宗教战争,又经欧洲“文艺复兴”和哥伦布船队殖民征服“新大陆”的奴隶买卖“世界自由贸易”狂飙突进,直至形成今天“美元霸权”金融殖民统治的民主法治“普世价值”和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惯例“剪羊毛”体系,此所谓“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古希腊式大国崛起“修昔底德陷阱”天下兴亡周期律,就是私有化商业化拜金主义“神权专制”的“纸牌屋游戏”恶性循环。这种“战争武器决定资源配置”衍生的“货币工具决定资源配置”国际惯例体系,也依旧是道法丛林法则自私物欲弱肉强食“兽之道”的“术万变而道不变”。

归根结蒂,当今世界周期性经济债务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正是源于人们“假公济私”的精神扭曲和信仰迷失。道德滑坡的“大洪水”物欲横流,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回归自然法则“天之道”的强烈向往,这就是“老子热”在全球范围持续发酵的必然逻辑。不过,如果不明白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到奴隶制小康社会“公私之变”的“道不同”,那么所谓“文明冲突”的核心价值观之争和“道路之争”,就依然跳不出“道可道非常道”的古希腊式“修昔底德陷阱”天下兴亡周期律“!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本章意思;“道”是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不可估量。“道”深邃,象征万物的主宰。它收敛起自己的锐气,不露锋芒,它解脱了纷拢,隐藏了自己的光芒,混迹在尘俗中。它表现的无形无象,好像根本不存一样,没人知道它是谁生出来的,它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冲通盅,形容道的功用。用之不盈,说明如果用道做的盅来装东西就永远装不满,形容道的功用无穷无尽。后面那几句形容的就是为什么道可道非恒道也,且道不容易被发现和掌握。而且道在地球形成之前就存在了。道可以定义为一种永恒的存在。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有不同看法可以一起讨论。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道德经》第四章


这一章讲述虚无之道的妙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大道虚无,却生万有。用之不竭。冲,是本章的灵魂,大无大有之意。

“渊兮、似万物之宗。”

深远广博,万物皆因之而生。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再刚锐的气势也最终被道挫掉,再纷繁的争斗也最终在道中和解,再耀眼的光芒也最终在道中混而为一,再尊贵的身份最终也在道中平等如尘埃。

“湛兮、似或存”

湛然不动兮,似有似无。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大道从哪里来,但好象先于天地生。


这一章老子给出一个明确的陈述:道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第一句说“道”的大概存在状态,第二句说“道”对天地万物的大概行为,第三句则是作者老子本人的感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